
臺北西門町的網咖包廂裏,二十三歲的小陳正咬著電子煙猛吸兩口,螢幕上《特戰英豪》的角色隨著他急促的按鍵聲在煙霧中閃轉騰挪。這是他連續第三場晉級賽,煙桿尾端的LED燈隨著擊殺數從藍轉紫,仿彿某種賽博格式的進度條。“沒這管『智慧棒』根本撐不住高強度對戰啦,”他趁著死亡回放的空檔嚮隊友炫耀,霧化器飄出的薄荷味混著冷氣房的黴味,在螢幕藍光裏織成詭異的氤氳。這種場景在臺灣電競圈早已不是秘密,從職業戰隊訓練室到民間比賽現場,電子煙就像另類外掛裝備般成為玩家們的“專註力補品”,只是這劑補藥的成分錶裏,藏著連開發者都說不清的秘密。
電競老鳥們對尼古丁的依賴其實早有脈絡。早年《星海爭霸》職業選手在練習室叼著傳統香煙,煙灰缸裏的煙蒂堆得比戰術筆記還高;後來《英雄聯盟》盛行時,口含錠和能量飲料成為選手休息區的標配。直到2022年高雄電競嘉年華,某戰隊教練被拍到在後臺猛抽電子煙提神,這個灰色地帶的行為才浮上臺面。如今走進臺中草悟道的電競設備專賣店,陳列架上電子煙和機械鍵盤比鄰而居,店員推銷話術都是“這款煙霧量小不影響隊友視角”、“薄荷涼感提升反應速度0.3秒”,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賣電競耳麥的降噪規格。
醫學界對這種新型態依賴早就拉警報。臺大醫院精神科醫師上個月收治的案例,是某個《傳說對決》職業選手在比賽途中突然手抖到握不住手機,送醫才發現是電子煙過量引發的尼古丁中毒。更吊詭的是,年輕玩家社群流傳的都市傳說完全相反——PTT電競版每隔幾天就會出現“抽XX牌電子煙後五殺超神”的葉佩雯,底下推文總有人認真詢問:“所以藍莓口味真的比荔枝口味更能提升APM(每分鐘操作次數)?”這種魔幻現實在校園電競社更誇張,高中生們會拿電子煙當“揪團練習”的入場券,仿佛吞吐雲霧的瞬間就能打通任督二脈,連補兵失誤都變得理直氣壯:“啊就煙彈沒電了齁!”
廠商當然不會放過這種需求。某本土電子煙品牌去年推出的“戰神繫列”,煙桿直接做成酷似電競滑鼠的流線造型,APP能記錄抽吸頻率併生成“專註力曲線圖”,還能在擊殺數破紀錄時觸發七彩跑馬燈。更絕的是高雄某間網咖推出的“電競套餐”,買三小時送草莓煙彈,續費加購還能升級“氮氣冷煙”版本,號稱能讓大腦降溫提升判斷力。這些營銷手法精准踩在法規模糊地帶,就像把保健食品包裝成電競周邊,衛福部的警示標語被藏在產品說明最下方,字號小得像是遊戲裏的隱藏成就。
老派玩家對這種風氣嗤之以鼻。四十歲的《CS 1.6》資深玩家阿隆在Twitch直播時總愛嗆聲:“我們以前練反應力是靠背地圖和練壓槍啦,現在小孩都靠電子煙作弊。”他最近在YouTube上傳的“專註力特訓教學”影片裏,示範用兩顆網球練習動態視力,結果留言區被洗版“不如抽兩口來得快”。這種代際沖突在電競咖啡館特別明顯,中年玩家組隊時總要先約法三章:“本團禁煙禁檳榔,要哈的去外面當神仙。”但玻璃門外的騎樓早被電子煙雲霧籠罩,年輕人蹲在機車座墊上吞雲吐霧,螢幕藍光從店內流泄出來,照得那些煙霧像某種賽博祭壇的香火。
科學驗證在這場混戰中顯得蒼白無力。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指出,電子煙中的尼古丁確實能短暫刺激多巴胺分泌,但長期使用會導致註意力閾值不斷提高,“就像遊戲裏的Buff效果遞減,最後連正常發揮都要靠外力。”這份報告被廠商斷章取義做成梗圖,在Instagram瘋傳的版本只剩下“尼古丁刺激多巴胺”那句,配上《英雄聯盟》角色逆命抽雪茄的帥照。更諷刺的是,某大學電競繫所去年偷偷在實驗室裝設霧化器,美其名曰“研究環境因子對選手錶現影響”,結果被學生爆料根本是教授自己煙癮犯。
這種集體催眠在電競賽事轉播時達到巔峰。上個月《絕地求生》全球總決賽,臺灣戰隊在關鍵時刻集體掏出同款電子煙猛吸的畫面,被剪輯成慢動作回放瘋狂轉傳,煙圈與子彈軌跡在重播畫面裏完美同步。賽後記者會上,隊長被問到“是否使用專註力輔助工具”時,舉起煙桿笑得曖昧:“這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啦!”隔天該品牌電子煙銷量暴漲三倍,官網還惡搞推出“吃雞同款彈匣組”,只是沒人註意到選手外套底下藏著戒煙貼片——那是贊助商另一條產品線的醫療級尼古丁替代劑。
在這股歪風中,仍有清醒的聲音在縫隙中掙紮。臺南某高中電競社指導老師發明“呼吸訓練法”,要求學生在每回合開始前做三次腹式呼吸,結果被投訴“浪費時間不如讓我抽兩口”;臺北電玩展的獨立遊戲攤位發放薄荷棒代替電子煙,宣傳標語是“天然涼感不比化學煙霧差”。最絕的是某匿名工程師開發的“防沈迷煙桿”,抽到設定時間會自動播放《佛經版遊戲BGM》,但首批實驗者反饋:“聽到大悲咒反而更焦慮,差點把煙桿摺斷當兇器。”
在這片混沌裏,玩家的身體早已誠實地寫下評測文。二十六歲的職業選手“阿鬼”在實況中展示雙手——左手煙桿烙出褐漬,右手滑鼠磨出老繭,掌心肌膚因為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出現詭異的光澤。“妳說這是電競職業病?我寧願當這是強者的勛章啦!”他對著兩萬觀眾大笑,下一秒卻嗆咳到必須切掉鏡頭。這種黑色幽默正在全臺電競圈傳染,就像某種新型態的副本Boss,玩家們明知攻略有風險,卻還是前仆後繼地投幣續關。當電子煙雲霧從網咖包廂飄嚮國際賽場,這場關於專註力的豪賭,早就分不清誰是莊家誰是賭徒。